最近,许多用户反馈遭遇了一种名为“卡巴电话轰炸”的骚扰行为。这种现象通常指不法分子通过自动化软件或拨号平台,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号码发起高频呼叫,导致手机持续响铃或占线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其核心原理是利用技术漏洞或虚拟运营商服务,隐藏真实号码并绕过通信限制,甚至结合语音机器人实施恐吓或诈骗。了解其运作方式,是防范的第一步。
这类骚扰行为背后往往隐藏多重动机。最常见的是诈骗团伙通过“轰炸”制造恐慌,再冒充客服、公检法人员诱导转账;其次是恶意报复或商业竞争,比如催收公司对欠款人施压,或竞争对手干扰商户经营。此外,部分黑产还会以“付费停呼”为名敲诈受害者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,但因其隐蔽性强、取证难,打击难度较大。
面对骚扰,可采取主动防御措施。首先,启用手机自带的“骚扰拦截”功能或安装安全软件(如腾讯手机管家),过滤陌生号码;其次,避免随意泄露手机号,尤其在注册网站或填写问卷时。若已遭遇轰炸,可联系运营商开通“呼死你”防护服务,或暂时开启飞行模式切断连接。对于持续骚扰,务必保存通话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明确规定,恶意骚扰他人正常生活可处拘留或罚款;若涉及诈骗,则按《刑法》追究刑事责任。2022年工信部曾专项整治“呼死你”软件,下架违规应用超200款。受害者还可通过民事诉讼索赔精神损失。但法律执行需依赖证据链,建议遭遇骚扰时及时录音、截图,并保留运营商提供的呼叫日志。
随着AI技术滥用,电话轰炸可能升级为更精准的“智能骚扰”。例如,结合大数据分析目标作息时间,或模仿熟人声音实施诈骗。对此,通信行业正推进“反轰炸”技术,如双向实名认证、异常呼叫AI识别等。普通用户也需提高警惕,切勿轻信陌生来电,同时关注官方反诈宣传,共同遏制这类黑色产业链的蔓延。
上一篇:抵制非法软件,共建安全网络环境